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月, 2015的文章

軸承......

圖片
烘豆機中最常被忽視的大概就是軸承了。 軸承最常出現的問題並不是其中的鋼珠變形,而是忘記上油。 黃油最佳,市面上有噴霧式的黃油,烘焙一段時間後,最好在軸承上塗或噴點黃油,可以增加軸承的使用壽命。 重點來了,軸承好拆嗎? 多數的機器通常很好拆,尤其是現在的機器就直接裸露在外,很明顯的就是要讓使用者可以自行更換。 以下的照片是舊機器,得將面板整個拆下來,再動用鐵鎚死命的敲,可別把其他地方敲變形了。 換上新軸承的樣子: 運轉中的樣子: 如何判斷軸承該不該換? 簡單來說,當你烘焙時聽到不正常的摩擦聲。(鐵與鐵的摩擦) 就是該換的時候了。 可以自行更換最好,因為最便宜。軸承可以去附近的五金行購買,多數用的軸承是公規的,不太可能找不到相同的軸承。 另外日本田口護先生在咖啡大全中有提到與工廠合作的巴哈烘豆機,其中烘焙桶使用的就是比較特殊的軸承,該軸承可以做一定量的前後移動,就是為了因應烘焙時加熱,桶身與軸心的變形。 以上

集塵桶.....

圖片
因為直火烘豆機的集塵桶小了點。 所以找隔壁的工廠用現有的材料做了一個集塵桶。 採用的是不鏽鋼垃圾桶,就是一般雜貨五金行裡都可以找到的。 由於鐵皮實在太薄,著實花了老闆一點精神。 最難燒的就是連接桶身的橫管,為了製造順暢的氣流,在桶壁上順向連接一根管。銜接口的部分是橢圓形,加上桶身太小,沒什麼空間可以順利點銲,而銲接很容易燒破。 正面照: 另一面照片: 底部開了一個做為清理銀皮的門。 簡單來說,集塵桶的原理大同小異,重點是放在外觀與可以收集的份量。 以上。

直火烘豆機.........(續三)

圖片
這一次做了兩台,所以誤差也是兩台的份量....... 一般來說,小型感應馬達可以分為6W、25W等等各種規格,重點是挑一個適合烘豆機的馬達瓦數,當然也要考慮到成本的問題。 最早做的幾台烘豆機,大多是買拆船貨,於是就有了許多奇奇怪怪的規格,後來才學會要找離家近的廠商購買,因為就算不考慮量產問題,也要考慮到維修的問題。 後來習慣使用的是台灣厚利的感應馬達6W、25W。減速比一般都是用1:25,當然看個人想法,要不要加裝調速器,見人見智。 雖然還是要改一堆細節,先拍個簡單的照片來思考一番。 側面照 手上只有手機像素高點,簡單的拍了一下。 這一次的重點挺多的,簡單的說,銀皮收集盒效果頗佳,卻是容量不足。 抽風扇一直被要求要裝大一點....... 國內小型烘豆機1kg型的裝的也不過是45W的渦輪風扇........ 所以500g至少要裝個45W? Diedrich IR-1 的說明文件中,使用的抽風機效能CFM:88~103、150~175m3/h。 國內抽風機45W效能CFM:78~95、132~162m3/h。 其實相差不大..... 因為裝了紅外線爐才開始討論這一點,重點是平衡感,因為火力夠大又穩定的前提下,風門的影響甚鉅,而考慮到現在的北歐烘焙方式,就會發現,一爆開始前的些微降溫與爆裂時的調溫會因為火力過於穩定而缺乏敏感的變化。 這一點是朋友一直要求的加大風量的原因。 然而以製造者的角度而言,又是一個需要修改的工程。 尤其是又要求習慣性使用雙管式的傳統風門....... 顯而易見的原因,這一臺要做為量產販賣的話,光是外觀與販售價格實際上有想像中的落差。 原本的開發重點是讓使用者應用休閒爐或是家用瓦斯爐做為加熱源的簡易式烘豆機;目前因為加裝了紅外線爐,卻會造成成本的大幅上揚。 考慮到家用烘豆機的需求量,如果烘焙要求要非常確實,並且有穩定的再現性,很容易又回到做1kg烘豆機的狀況。 因為使用同樣的材料狀況下,做500g與做1kg的成本幾乎沒差多少,然而售價卻會有很大的差異。 考慮的重點...... 另外一點要注意的,一般常見的渦輪風扇,風輪多是捲齒或片齒式,因為抽風的時候會考慮到銀皮碎屑小石頭?!等,所以還是要換成後傾式風輪為佳。 本 著作 由 蔡政育 製作,以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

直火烘豆機.........(續二)

圖片
這一次設計的烘豆機終於進入測試階段,應觀眾要求做了瓦斯直火燃燒器、紅外線爐兩個版本。 照片裏的是紅外線爐的版本;測試效果相當驚人,紅外線爐的透熱與火力非常足夠,只是相對應的就是抽風效果有些跟不上。 根據紅外線爐廠商的建議,瓦斯閥改為R.500,非一般的R.280,輸出功率較大,加裝電子點火,由於沒做底盤,銀皮掉的滿桌都是, 紅外線爐採用斜角放置,非一般的水平放置,因為考慮到豆子的集中方向,才增加角度。 控制盒採獨立設置,非與烘豆機合併,考慮到該台為小型烘豆機,就別給自己找麻煩了。 溫度顯示、馬達轉速控制,總電源開關、總電源開關指示燈、風扇扇開關、電子點火按鈕。 需改善要點: 1、取樣勺稍淺,會卡豆。 2、抽風扇功率改善。 3、風門改為雙管轉環式。 4、後風門吃豆的問題。 5、紅外線爐的高度調整。 6、下豆盤的冷卻器。 7、集塵桶太小需加大。 8、烘焙桶間距不足要加大。 9、重力鎚不夠大氣。 以上。 本 著作 由 蔡政育 製作,以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 釋出。

咖啡的反思.....

年輕時追逐技術、知名的品牌。 各式手沖手法、法式濾壓壺的方法、虹吸壺的技術、摩卡壺的沖煮、濃縮咖啡機的使用等。 一但有了新的技術,就會想要挑戰、嘗試。 然而新奇感過去後,仍然會回到最習慣的沖煮方式。 只是或多或少會與之前有所差別,我想這是吸收後的一點點小進步。 不管用啥水壺,都可以逐漸應用自如時,會發現,這又如何呢? 個人覺得,咖啡這種無法經常性精確表現的飲料,雖說有廠商的推波助燃,也許是年輕一代對於傳統的一種反抗。 因為咖啡的表現太過豐富,所以如何藉由咖啡來表現自己的想法,也許除了成就感外,也表現出了 "我已經長大了,有自己的想法!"。 因此有人不斷的研究,也帶動國內生豆的種類增加與品質的進步。 在知識不斷的收集與累積的狀況下,仍然會發現與一般消費者的常識上的落差,如何在這落差中找到平衡點,有相當的困難。 追逐比賽的獎牌對於個人或是店家都是一個行銷的好方式,也許各式咖啡比賽能刺激廠商的進步,然而將比賽的精神落實在平時的咖啡店裡,也是一個更大的問題。 冠軍通常只有一位,那其他咖啡的從業人員呢? 也許我們亟需外界的肯定與讚賞,但僅是一時。 回歸原點,身為一位喜愛咖啡的人,如何提供品質穩定且優秀的咖啡,才是最需挑戰的目標。 因為有人付錢買你的咖啡,所以就要負起責任沖煮出一杯值得客人付錢的咖啡。 個人意見。

下豆的時機.......

前段時間烘了耶加雪菲艾瑞恰。 1kg,9分多一爆,11分多下豆。 膨脹係數相當好。 但是,香氣不明顯,前段豐富,果酸明顯,問題是尾韻有苦味。 經求教後,發現這款豆子的豆質並非想像中的堅硬,加上以香味為主的基調,如何保留香味是重點,所以一爆密集前下豆為佳。 簡單的說,重點就是下豆時火力的大小不足,造成一爆時的熱衝力還是不夠。 現在烘焙已經不會經常性的調整火力,雖然慢慢發現,風門的微調作用,然而對於咖啡豆的認識與觀念仍然被以前的烘焙習慣給束縛。 當你發現香味出現時,要不要下豆? 可是膨脹的不漂亮! 如何在香味出現的同時,仍然有漂亮的膨脹係數? 如何放下我執才是重點!

直火烘豆機.........(續)

圖片
今天拖著痛風的右腳,前進工廠。 見面的直火烘豆機,因為皮帶的尺寸不對,只好組裝一半,等皮帶的料來。 以下是組裝的照片,今天仍然沒辦法看它動,頗遺憾。 正面近照,說實在的,整體看來,頗有工業風的架勢。 後方配備抽風扇一顆,由於討論到銀皮掉落,想想最多才500g,應該不會有太多的銀皮落下吧?(要等測試後才知道) 這一台直火烘豆機,本人暱稱為,玩樂用的極致。 因為,很好拆(工廠表示,裝到好,一個人不用一小時.......) 有沒有下豆檔板?有 有沒有溫度顯示?有 有沒有馬達控制?有 有沒有風門?有 有沒有集塵桶?有 唯一沒有的是?加熱源! 至於加熱源,就讓買的人去發揮吧。(謎之音:賣得出去再說~~~) 改裝的空間,超級大大大大大..................................................... 本 著作 由 蔡政育 製作,以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 釋出。

咖啡烘焙機的一個階段.......(十一)

圖片
咖啡烘焙機的一個階段.......(十一) 新的年度,陪伴我的是痛風發作。 本以為新年可以拿到下訂的新烘豆機,然而,大家都休假去了,拖著腫痛的右腳的我,也只能默默的吃藥等痛風好點。 如果重新想想,我還會不會繼續玩烘豆機呢? 說實在的,學的越多,越覺得自己什麼都不會,這樣想的原因是因為可以觀察到的細節與變因越來越多,尤其是用現在的眼光去觀察其他烘豆機,每每都會有新的感觸與心得。 這樣下來,設計可以越做越好吧? 只是越來越簡潔而已。 以前的許多想法會開始濃縮,呈現出來的就是一個較之前更加簡單的設計。 然後會顧慮到更多的因素。 剩下的就是取捨了。 風門一事困擾我許久,更加欣賞的其實是Diedrich的風門,真的就是一片拉門而已,然而效果絕佳。 然而周遭的人用的都是日式的雙管風門,習慣了,當然也要求要這樣的風門。 理由只是因為片狀風門他們不習慣。 如果要討論風門,就要討論到空氣進入烘焙桶的量,抽風的管徑,風門的主要作用....等等。 每一種類型的機器,風門都是主要角色,但是這個角色的主要作用與意義,會因為機器的整體設計不同,風門的作用比例也跟著不同。 設計者的概念是一回事,使用者的解讀是另外一回事。 繞一圈回來,雙管風門比較貴,就是如此............... 本 著作 由 蔡政育 製作,以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 釋出。